

東梅古道南北縱走
適合 親子遊 及 行山新手
從前到大嶼山,總是要從中環乘船到梅窩,再轉乘巴士到大嶼山各處,梅窩亦因此特別興盛,遊人眾多。可是,當政府計劃在赤鱲角興建新機場之後,發展情況南北逆轉,大橋和鐵路由市區直達東涌,東涌新市鎮亦配合機場發展起來,東涌因而成為郊遊人士到訪大嶼山的首站。東涌及梅窩命運迥異,兩者之間卻有一條古道,為昔日村民來往兩地之要道。東梅古道輕鬆易走,適合扶老攜幼,一同細味大嶼山的鄉土變遷。
路線概覽
全走路線(1)東涌起步 東涌市中心 至 梅窩 路線總長: 10.2公里 路程:約3小時 中途撤退點: 嶼巴 36 🚏白芒村 ↔ 東涌
輕鬆路線(2)白芒起步 白芒村 至 梅窩 路線總長: 7公里(無中途撤退點) 路程:約2小時
東梅古道 Tung Mui Ancient Trail
東涌新市鎮擴建 及 填海工程
歷史圖片來源:香港大學圖書館. 特藏部;1959
東涌作為香港國際機場的後勤地,亦是《機場核心計劃》的一部份,於90年代發展至今,已成為香港最重要的新市鎮之一。及後政府提出「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」,於東涌東及東涌西擴建新市鎮,項目包括在東涌至大蠔灣的海岸線進行130公頃的填海工程,擴建完成後,東涌可容納的總人口將增至約27萬。
資料來源: 土木工程拓展署
填海工程進行得如火如荼,遊人如跟隨昔日東梅古道的路線,由東涌走山徑到白芒,將可以由高處俯瞰這塊沙塵滾滾的填海地,相信幾年之後又是另一番新景象。
資料來源: 土木工程拓展署
香港奧運徑
不少人將東梅古道及香港奧運徑混為一談,其實奧運徑只是東梅古道的一部份。於2008年,為紀念香港協辦北京奧運會的馬術項目,於是將白芒至梅窩白銀鄉的一段東梅古道,命名為香港奧運徑。
除了起終點,豎立了別具京奧特色的路牌外,沿途的路面上,亦鑲有奧運項目的圖案,包括鐵人三項、射擊及賽艇等等。全段奧運徑均是平坦水泥山路,適合一家大小合家歡郊遊。遊人可以在東涌乘坐36號巴士到白芒起步,以省卻東梅古道初段的山路。北京奧運會曾經是舉國盛事,但事隔十數年,奧運徑的不少設施已見破落,反觀同為紀念奧運、在白芒種植的奧運林,林木茂盛,無須人工刻意打理經營,反而歷久常新。
紅花顏植林
由白芒上登小山坳前往梅窩,爬升不足200米,說是輕鬆,也不太輕鬆;說是困難,慢慢走亦很快走完。這段漫長的水泥路沒甚景點,只有兩個可供休息的涼亭,沿途林木反而引起我的注意。原來這個山坳位置屬於北大嶼山郊野公園範圍,同樣亦是具高生態價值的大蠔河源頭之所在。因此官方在紅花顏及阿婆塱一帶植林,以防止水土流失,提高生物多樣性。所栽種的的樹木包括常見的植林物種:木麻黃、耳果相思及紅膠木。可惜以上三者都是外來植物,但其實沿途亦有不少原生植物,包括毛稔、野漆樹、錫葉藤及蛇泡簕等。
白銀鄉礦業
白銀鄉的礦業在明代已經開始,其後在19世紀末有公司在此進行大規模開採,可惜後來因礦產質素欠佳而關閉。礦洞已有百餘年歷史,現時礦洞已經封閉。相傳礦洞共有4個出入口,但現存只有上下兩個礦洞。下礦洞在銀礦瀑的後方,上礦洞在東梅古道的山徑旁邊。上礦洞因為容易到達,已被初步活化,政府在洞口豎立介紹牌,遊人亦可進入礦洞的一小段,感受一下探洞的樂趣。
歷史圖片來源:香港大學圖書館. 特藏部;1964
近年有專業探洞團隊曾深入銀礦洞勘探,希望向政府爭取將銀礦洞開發成旅遊點。惟銀礦洞正式開放之前,遊人不宜自行前往,免生意外。
沿途景點
01 / 10
1
香港奧運徑起點
2
大蠔灣
從東涌走東梅古道到白芒,走完最初一段山路後,豁然開朗,原來已經來到大蠔灣。大蠔灣及大蠔河是生態價值極高地點,大蠔灣兩岸為海岸保護區;大蠔河及河口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,而河岸兩旁亦是自然保育區。大蠔河有50多種淡水魚品種,包括稀有的香魚。
資料來源: 香港生物多樣性訊息系統
3
白芒更樓
白芒更樓建於1939年,有兩層,高7米,由花崗岩砌成,有小窗及射擊孔,在戰前用於抵抗賊匪。及後改建為村校,正門有牌匾「白望鄉學校」。更樓旁邊為試劍石,試劍石高約兩米,試劍石的下方為白芒村的土地公。疫情期間白芒村不對外開放,遊人只能遠觀更樓。
歷史圖片來源:香港大學圖書館. 特藏部;1954
4
白望學校
白望學校位於白芒村及牛牯塱村中間的山坳之上,較具規模,原為白芒、牛牯塱及大蠔三鄉聯合學校,供鄉村子弟上學。根據資料,白望學校在1955年創辦,於1986年停辦,荒廢至今,但仍保存良好。現已成為蝙蝠的家,屋頂上倒吊了數十隻蝙蝠,受驚時群蝠亂舞,發出尖銳的叫聲。
5
涼亭
景觀開揚的涼亭,可以遠眺大蠔灣,可惜垃圾甚多。
6
人工植林
紅花顏的人工植林,以花膠林、耳果相思及木麻黃為主。
7
老虎頭郊遊徑
市民可以由東梅古道,近亞婆塱的涼亭前往老虎頭郊遊徑。
8
銀礦洞
郊遊徑旁邊的銀礦洞為銀礦上洞,已被初步活化,洞口有礦洞介紹牌,遊人亦可進入礦洞的小一段,感受一下探洞的樂趣。
9
銀礦瀑
銀礦瀑容易到達,無論行山或踩單車都能前往,為區內著名旅遊點,瀑布旁邊建有小型公園及燒烤場,假日時人潮如鯽。銀礦瀑位處的溪流名為銀龍石澗,源起望渡坳流入梅窩銀河。瀑布在雨量不足的日子,不甚可觀,惟有在夏季水量充沛的日子,銀礦瀑才稍有氣勢。
10
袁氏大屋
袁氏大屋又名「裕德利圍」,包括古屋建築群及更樓,更樓為梅窩四大更樓之一,有抵抗防衞的作用。袁氏大屋是由袁華照所建,已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。現時袁氏大屋為私人物業,遊人只能在古宅外圍遠觀。
資料來源: 文化葫蘆
後記
筆者曾經有一段時間在機場工作,首次遊東梅古道,就是在半日工作之後,由東涌漫步到梅窩。當時填海工程尚未展開,沿着海邊從東涌走到白芒甚為寫意。東梅古道適合扶老攜幼郊遊,輕鬆慢行3小時可以完成。爬山遠足不一定要好高騖遠,簡單的路線更易吸引平日欠缺運動的朋友一齊前往。大嶼山的發展一日千里,值得我們以足印來紀錄這變遷。
交通資訊
全走路線(1)東涌起步
去程交通
🚉港鐵東涌站
回程交通
新大嶼山巴士: 3M 🚏梅窩碼頭 ↔ 東涌站巴士總站
渡輪: 梅窩碼頭 ↔ 中環(六號碼頭)
輕鬆路線(2)白芒起步
去程交通
新大嶼山巴士: 36 東涌達東路巴士總站 ↔ 🚏白芒
回程交通
新大嶼山巴士: 3M 🚏梅窩碼頭 ↔ 東涌站巴士總站
渡輪: 梅窩碼頭 ↔ 中環(六號碼頭)
作者簡介
華生
行山雜誌《風火山林》的主編。《風火山林》是本地行山雜誌,於2014年由一班喜歡行山的朋友共同創辦,除了介紹本地行山路線,還關心香港郊野發展、環境保育及山野安全等議題。
製作單位
歷史圖片鳴謝: 香港大學圖書館,HKUL Digital Initatives